2025年6月14日,绵阳市博物馆举办“创想记——绵博文创创意集结”活动开幕仪式。此次活动吸引了众多创意人才的积极参与。我校国际交流学院2024级大一的10位新生凭借出色的作品脱颖而出,荣获奖项。在颁奖仪式上,这10位同学与任课老师一同出席,共同见证荣耀时刻。
此次参赛作品主要来自于我院本学期《数字图像处理1》课程的创意成果,该课程是我院视觉传达设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核心必修课,以项目式教学为特色,通过实际项目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同学们以绵阳市博物馆馆藏的汉代铜马、陶俑等文物为灵感,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巧妙融合传统文化元素,创造出一系列兼具文化底蕴与时尚活力的作品,让传统文物在数字时代焕发生机。这些作品不仅彰显了同学们的专业技能,更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诠释。
活动开幕当天,绵阳市博物馆公众服务部主任王凤在开幕式上深情致辞:“我们期待博物馆能够成为师生们感悟历史、启迪智慧的‘第二课堂’。博物馆不仅收藏着历史的碎片,更承载着文明的基因。我们希望通过文创活动,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与力量。”
我院学生代表胡楚熙从当代青年人的视角出发,畅谈了文化传承与文创设计的重要性:“当我们凝视青铜器的纹路,触摸陶俑的肌理,仿佛能听见远古的回响。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愿做文明的‘翻译官’,用创新的方式让沉睡的文物‘活’在当下,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活动中,博物馆领导及学院老师们亲自为我院获奖的10名同学颁发荣誉证书,表彰他们在文创设计与文化传播领域的卓越表现。同学们积极参与文创产品的创意设计,主动向观众介绍绵阳的历史文化,巧妙地将传统文物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深度融合。他们的作品在展览中备受瞩目,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的重要纽带,生动展现了当代青年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独特价值与无限潜力。
本次“创想记—绵博文创展”活动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深度融合的典范。我院师生借助数字技术,将汉代铜马、陶俑等珍贵文物转化为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创作品,充分展现了青年学子在文化传承中的创造力,彰显了数字艺术与传统文化碰撞的独特魅力。此次活动不仅是《数字图像处理1》课程的成功实践,更是“科技+文化”创新模式的生动展示。在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需与时俱进,而青年一代的创新思维是推动文化传承的关键力量。这种跨界融合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动能,展现了文化创新的无限可能。我院期待未来有更多此类合作,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