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学院

翰墨传情,文化交融|中国书法篆刻学院2023级书法专业郭宝仪的跨国书法教学之旅

  • 人浏览
  • 更新时间:2025/6/20 17:35:24

中国书法以其独特的线条与结构,生动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成为跨越国界、连接心灵的文化桥梁。中国书法篆刻学院2023级书法专业学生郭宝仪,凭借扎实的书法技艺和饱满的热情,担任国际交流学院来华留学生的书法教师,积极投身于书法文化的国际传播工作。她以文化使者的身份,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和生动的教学方式,向留学生们传授书法技艺,并深入讲解书法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想,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书法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

书法教学不仅是技法传授,更是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培养。郭宝仪同学作为老师,精心设计课程,从基础的执笔姿势、坐姿,到笔画的起承转合,再到汉字结构规律,都进行了细致讲解与示范。面对留学生的困难,耐心指导。对于汉字结构不熟悉的问题,她用生动比喻,将汉字比作建筑构件,帮助学生理解字形搭建;针对运笔力度问题,她手把手教学,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感受笔墨变化。在她的悉心教导下,留学生们从生疏到掌握基本技巧,逐渐能写出工整、美观的书法作品。

在教学中,郭宝仪同学为留学生深入讲解了汉字的起源与演变,从甲骨文的古朴神秘到金文的端庄厚重,再到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风格流变,全方位展现了汉字的历史魅力。她还分享了王羲之“临池学书”、张旭观舞剑而悟笔法等经典故事,激发了学生对书法的兴趣,使他们深刻感受到中国文化中追求卓越的精神。

书法课堂也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平台。留学生们分享各自国家的艺术文化,不同文化在此相互碰撞、交融,为课堂注入多元文化活力,成为跨文化交流与理解的桥梁。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练习,来华留学生们的书法水平取得很大的进步。在近期的成果展示活动中,尽管笔法尚显稚嫩,但每一幅作品都饱含着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努力,生动展现了“中国故事”在异国青年心中的落地生根。正如郭宝仪同学所说:“当留学生们用书法表达对‘和谐’‘包容’的理解时,我看到了文化传播从‘输入’到‘输出’的质变。”

此次国际交流学院与书法篆刻学院的教学实践课程,呼应了国家“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愿景。郭宝仪同学作为青年文化使者,践行着“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她将书法教学与“一带一路”文化互通理念结合,让留学生成为中国文化的“海外译者”;在跨文化交流中,她用笔墨消弭认知隔阂,证明了“艺术语言”比文字更易跨越文明鸿沟。这种微观层面的文化传播,恰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注脚——当不同肤色的青年共同在宣纸上追寻“中锋用笔”的奥秘时,中国故事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成为可触摸、可感知的文明对话。从课堂里的毛笔执握到国际舞台的文化对话,郭宝仪同学的教学之旅印证了一个真理:文化传播的根基,在于让世界读懂中国文化的“精神源代码”。

未来,国际交流学院将携手书法篆刻学院继续搭建更多文化交流与教学实践的平台,鼓励青年学子以艺术为桥,积极投身于书法文化传播事业,在传授“形”的技法时传递“神”的内核——让汉字的结构承载“天下为公”的理想,让墨色的浓淡蕴含“阴阳和合”的智慧,让每一幅书法作品都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微纪录片”。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当代激活,更是以青年力量推动中华文化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时代实践,让世界在笔墨丹青中,看见一个立体、生动、包容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