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9日,国际交流学院组织师生开展实验室地震安全专题讲座及疏散演练,以理论加实践模式强化师生防灾意识,提升应急能力。活动聚焦实验室这一特殊场景,通过知识科普与实操演练,强化师生在实验室环境下的防灾意识,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为校园安全尤其是实验室安全再添一道坚实的“防护锁”。
由于我院实验室内部署的有大型激光切割设备和大型版画机,整体布局较为特殊,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地震等突发灾害发生时学生疏散逃离的难度。讲座中,老师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地震演练的三大核心意义:地震突发性强,演练是检验应急预案、查漏补缺的关键环节,唯有未雨绸缪,方能临危不乱;其次,通过演练可系统掌握“伏地、遮挡、手抓牢”等科学避险原则,熟悉疏散路线,最大限度降低意外风险;演练强化了师生协作意识,确保紧急情况下高效联动,真正实现“安全无小事,共筑安全防线”。
为确保演练有序进行,学院提前规划了清晰的疏散路线——以实验室为单位,沿实验楼东、西两侧安全通道快速撤离至学院前集合点。并制定了三项核心制度:教师定点引导、学生干部协助清点人数的分组负责制;应急箱、扩音器等设备定期检查的物资保障制;以及演练后召开总结会、优化流程细节的复盘改进。
下午4点,演练正式开始。随着演练老师的一声令下,师生们迅速进入应急状态:首先进行紧急避险,大家立即躲入课桌下,双手护头,蜷缩身体;待“主震结束”指令发出后,各班沿预定路线有序撤离,全程仅用时2分15秒;最终在操场集合点完成人数清点,确保“零遗漏”。
在演练结束后,学院师生在集合处进行了演练总结:“安全不是‘演戏’,每一次演练都是对生命的负责。实验室安全尤为重要,希望各位同学将今日所学转化为日常习惯,让实验室成为最安全的科研场所!”同时,专家还针对实验室安全提出了进一步的建议,如定期检查实验设备的安全性,规范物品的存放和使用,以及加强实验室人员的安全培训。
安全无假期,防范不停歇。让我们携手同行,将安全意识融入每一天,共同守护平安校园!